植物保护学报

云南省创新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

 

云南网讯(记者胡小荣)云南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位居全国第一。它是全球重要的粮食、药用和花卉等经济作物的原产地。为有效保护这些宝贵资源,多年来,我省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为抓手,探索植物保护新模式。

云南植物种类较多,占全国的50.1%。中国特有高等植物8772种,云南特有高等植物4000余种;首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6种,占全国的47.2%。

200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提出了以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免于灭绝为基础,以本土种群抢救和栖息地保护为重点的工作思路。 2010年,省政府批复实施《云南省特小人口救助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62个重点保护对象。 2011年底,极小种群保护升级为国家级保护举措。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抢救保护方案(2011-2015年)》,确定了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为构建科学规划保护网络,我省先后印发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关于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意见》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应急行动计划》。云南省极小物种抢救保护”一系列政策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将“极小种群物种抢救保护”纳入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 2018年,极小种群物种抢救保护正式写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提出健全原地、异地、离体保存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保护网络。

我省创新机制,多部门协作形成保护力。林草部门将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纳入林草发展规划,制定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功能指标,连续11年落实林草动植物保护专项资金,累计投资超过3500万元,有力保障了保障措施落地实施。科技部门支持科研机构申报实施国家和省部级极小种群植物重大科研项目,培育“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创新团队”。生态环境部门将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设立专项资金。省内外各类社会组织资助开展保护项目,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联合推进的合作方式。

同时,通过创新措施,多措并举,构建保障体系。我省制定了《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原则与方法》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出版了《云南野生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实践与探索》和《野生植物极小种群研究与保护》。 《云南省野生植物种群》指导保护工作开展。根据不同物种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就地保护、近场保护、迁地保护、种质保护、田间还田等多种保护方式,形成了一批采集、保存、展示、育种、创造了物种回归。具有整体功能的近地、易地保护公园和基地。依托植物园、植物园、西南野生动物种质库等机构,抢救种质采集保存种质资源。完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基础研究,突破人工繁殖关键技术。开展田间回归,恢复和扩大野生种群,扭转或延缓濒危局面。

截至目前,全省实施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抢救保护工程100多项,建立保护群落(点)30个,近地迁地基地(园)13个,物种5个。回归试验基地,取得突破 采用36种人工繁育技术,61种10万余株植物被迁地保护,16种3万余株植物回归定植。野外已灭绝的富民三叶草已在原地重建;乔家五针松、树冠木、杨碧枫等回归植物开花结果,实现自然更新。通过多年实践,我省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民间组织踊跃支持极小众保护的良好局面。中国特别是云南在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领域的保护行动和成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更多信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