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报

2020年无人机植保作业预计将突破10亿亩次

 

从早期的“无人机无人管”,到逐渐划归民航总局管理,未来,针对农业航空植保还将会有相应的管理细则。无人机植保在这些年逐步成熟,成为行业应用中的领跑者。

“我们国家的专业化无人机航空植保服务,2008年到2015年属于萌芽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属于高度发展阶段。”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2020全球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透露,2016年,我国无人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到了2019年已达5.5万架,作业面积达5亿亩次,预计2020年将突破10亿亩次。“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出来之后,很多人不愿意出去干活,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上来了。”

目前,无人机作业对象正逐渐细化,这得益于专业化服务组织越来越多,比如有的专门给小麦作业,有的专门给水稻作业,这种细分,是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

无人机施药技术如今也在逐渐趋向精准化和智能化,其与基于大数据的图像识别分析方法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判断是什么病虫、分布的情况、决定施药量的多少,从而做到更加精准化。

与之相类的,作业路径自主规划引导技术,也是目前发展的重点。“还有基于药液沉积运动规律的精准施药技术体系化、产业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不过他也表示,目前的农业航空发展水平与我国现代要求还是不相称的,特别是大型飞机航空施药的装备还是依赖进口,和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未来农业航空将怎么发展?用赵院士的话说,将会是有人机跟无人机相互互补共存,“有人机更加智能化、自主化,无人机的载荷、续航能力、可靠性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而除了机器载荷平台以外,相应的剂型、相应漂移的控制、相应环境的检测、评估方面,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一旦有大的突破,实现多机协同作业,将会非常有帮助,极大提高作业效果。”他认为,未来像5G通讯,还有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将会把无人机航空植保提升到新的高度。”